上期說到,普洱熟茶的歷史較短,至今只有40年左右。在解放前,由于工藝、運輸條件、銷售前的陳化等客觀原因,出現了紅湯生普。而這種輕度發(fā)酵的紅湯生普,正是普洱熟茶的前身。上期回顧||普洱大講堂||普洱熟茶的前身——紅湯普洱
那么,到底是什么原因,讓普洱熟茶的前身,正式蛻變?yōu)檎淼模?/span>
新中國成立后,私人茶行、茶廠逐漸開始公私合營,茶葉開始統(tǒng)購統(tǒng)銷。1949年,中茶公司成立,制茶工藝和產茶規(guī)模都得到快速發(fā)展,運輸條件也得到很大的改善,供給香港的普洱茶品質發(fā)生了變化。
1950年,在云南經營同興號茶莊的袁壽山來到了澳門,他坐在英記茶莊的木椅上說:“香港那些喝慣了紅湯普洱茶(生茶)的客人,壓根兒喝不慣發(fā)酵不到位的新滋味,這就導致市面上老滋味的茶餅很吃緊?!?/span>
可見,當時習慣了“傳統(tǒng)口感”的香港市場,對高陳化普洱茶的需求十分巨大。如果讓新供給的普洱茶自然轉化成香港人習慣的口感,需要花費漫長的時間。為快速滿足市場需求,廣東、香港等地開啟了尋求普洱茶工藝的變革之路。
盧鑄勛,香港茶業(yè)的杰出人物,香港普洱熟茶發(fā)展的代表。1927年出生于廣東,一生都與茶葉有分不開的關聯,經歷了幾個時代的他,最初在澳門英記茶莊當學徒的時候,只有11歲。
在供給香港的普洱茶品質發(fā)生變化后,盧鑄勛敏銳地嗅到其中的商機。盧鑄勛爺爺的爺爺就已經在經營普洱茶,那些剛做出來的普洱茶,湯色也蠻深,但要放上六七年,味道更純和了才出售。就憑著這些并不清晰的印象和曾經制作紅茶的經驗,盧鑄勛開始研制起來。一個月后,研制獲得成功。當時每月大約可以生產2520至4200個左右的茶餅。這些茶餅,都是紅湯生普??删退闶莿倓偵a出來時的湯色,就已經是紅亮的了。
▲盧鑄勛先生所在的茶行,便是在當時十分出名的澳門英記茶莊。時至今日,澳門英記茶莊已經落寞到只剩下一棟小樓和一間門店,但對于所有熱衷茶史的人來講,這里仍然是考察故跡、回憶往事的探索之旅中,繞不過去的一站。
十九世紀后期,澳門在茶葉轉口貿易方面的龍頭地位漸漸被香港取代。1954年,盧鑄勛先生帶著他的技術,離開澳門,定居到香港,創(chuàng)立了自己的品牌。
1959年,廣東茶葉進出口公司(中茶公司)開始進行加速普洱茶后發(fā)酵的實驗研究,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普洱茶發(fā)酵新工藝。廣州中茶公司,將云南毛茶拼配上廣東當地的茶菁,制成廣東普洱茶。
據后來資料考證,其產廣東普洱茶與現在的普洱熟茶還有很大的差異(只能算當地人喜愛的紅湯普洱)。
▲成件的廣東普洱
在翻閱資料時,發(fā)現了一件有趣的事,也是1959年,香港有位名叫曾鑒的茶人向盧鑄勛請教制茶秘方。后來,曾鑒的弟弟曾啟去了廣州,加入中茶公司的廣東分公司,擔綱茶葉發(fā)酵師之職。
曾鑒的弟弟去廣州擔職的確切時間現無法考證,但兩者時間相近,我們姑且大膽猜測曾鑒的弟弟的到來,與廣州普洱熟茶新工藝的產生存在些許關聯。
普洱茶產自云南,但廣東、香港等沿海地區(qū)將其“發(fā)揚光大”,為世人所識。